“杨大师的这个法子真管用,咱们也轻松了,产量也上来了。”

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的巡井工在TK876X井,按照主任技师杨国宏的创新举措,完成了高压掺稀自控流量仪标定作业,仅仅用1小时就实现了以往需要7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采油三厂采油管理一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境内,在8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辖区内管理着357口井。目前,该区共有掺稀井122口,日产油约570吨,占总产量的近36%。

由于该区主力产层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,产液中有中质油和稠油两类油品,需要进行掺稀才能保持正常生产。稠油含量的比例波动较大,掺稀量的准确性尤为关键。

为了实现掺稀用量的科学、精准,高压掺稀自控流量仪(简称掺稀流量计)所显示的数据,成为调控掺稀量的根本依据。为保障仪器精准可靠,该区将掺稀流量计纳入重点设备管理范畴,每季度进行一次校验标定。

原本的校验工作,需要将井口的掺稀流量计拆除后,送至S91站的掺稀标定流程进行校对。拆卸、校验、安装的全过程,一般需要在停掺甚至关井的状态下,耗时7小时才能完成。耗费人力物力的同时,对产量的影响也十分明显。

杨国宏不但是深耕现场多年的行家里手,以他名字命名的“国宏技改室”,还获得了新疆总工会授予的创新工作室称号,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杨大师”。

面对现场难题,通过大量调查研究,杨国宏研制出“便携式流量计标定装置”,将原来在标定流程量罐校准标定,变为在井口进行标准表对比标定,“定点检修”变成“上门服务”,实现井口掺稀流量计的快速标定。

这一技改创新,大大提高了标定效率,不但将耗时缩短至1小时内,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,可以保持掺稀工作和油井生产的顺利进行,掺稀井管理效率和生产效能显著提升。

目前,该技术已使用10井次,油井同期掺稀比由1.18下降至1.08,掺稀井日均节约稀油用量65吨,日均增油18吨,实现增效20余万元,在提高时效的同时,保障了单井的正常平稳生产,掺稀井开发效果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
(连鑫龙 陈明仁)


关键词: